檢視 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素養指標 的原始碼
出自 新化國中wiki平台
←
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素養指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九年級素養指標之意涵''' {| class="prettytable" | '''1.1 能熟悉一種樂器,能個別或與他人唱奏樂曲。''' |} 以正確的方法與技巧,以及熟練的方式進行歌唱或演奏。歌唱是以人體聲帶共鳴發出歌聲,是最簡易而親切的音樂表達方式,也是進入音樂學習領域的基礎之一,主要有獨唱、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類型的課程。演奏是以樂器獨奏或合奏表演音樂,演奏的經驗通常可使學生享受更多音樂參與的機會,並在與他人合作共事的情況下達到溝通與協調能力的培養。演奏主要的類型和歌唱課程相似,但還可衍伸至協奏與大型的交響樂演奏。 {| class="prettytable" | '''1.2 能主動探索並樂於分享個人對音樂的觀點。''' |} 能夠用積極自動自發的方式,在欣賞、歌唱與演奏中探求音樂的相關知識、經驗與詮釋,並且願意跟他人討論與交流,分享自己對音樂的看法與意見。 {| class="prettytable" | '''2.1 能理解視覺藝術的元素與形式原則,並運用於鑑賞與創作上。''' |} 學生能在鑑賞及創作時分辨、歸納及運用視覺藝術的形式原則如:比例、對比、均衡、漸層、統一、反覆、調和、律動、單純等,並對線條、色彩、造形、肌理、質感、空間、光影明暗、動態及圖像的象徵意義等視覺藝術的元素有基本的理解,進而理解藝術創作時,這些元素是如何的被用來傳達感情和構思。 {| class="prettytable" | '''2.2 能熟悉並應用至少一種視覺藝術的表現媒材。''' |} 學生能對視覺藝術各種表現媒材的性質、工具功能、技法處理與應用等有正確的體認與經驗,並能自信地運用其中的一種,表現所關懷的特定主題,使教學得有適當的選擇及發揮的彈性。 {| class="prettytable" | '''3.1 能透過表演活動,培養觀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學生透過表演課程的活動、人物的揣摩或正式的演出,包括個人的呈現及群體的表演,在排練及演出過程中,觀察自我與群體關係,並發現問題、面對困境,以增進個人解決問題、克服困境的能力。 {| class="prettytable" | '''3.2 能透過特定表演形式,以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等表達自我情感與想法,增進群己關係。''' |} 學生能在教師的安排下,選擇特定的表演形式,例如:戲劇類、舞蹈類、偶戲類等排練活動,運用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以個人或群體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或群己間的情感與想法,並藉此溝通與了解,確定團隊合作模式,來增進群己間良好的互動關係。 {| class="prettytable" | '''4.1 能運用藝術批評的方法,辨識及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理解藝術在不同文化脈絡的特色。''' |} 在認識與欣賞各種不同型態的藝術展演時,能透過描述與討論等方式,辨認各類型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並經由分析、比較與思考,探究不同文化所呈現的藝術特色,提出個人的意見加以評論,以深入了解各類藝術的差異,並進一步釐清在不同文化脈絡發展下,各國家、社會、或部落之藝術的演變、傳承及其與文化發展的互動關係。 {| class="prettytable" | '''4.2 能至少觀賞三場不同類型的藝術展演,多元了解作品的意義,並提出心得與別人分享。''' |} 「展」是指施行、實施或陳列、鋪放。「演」是指當眾公開表現技藝,用動作、方法,把事情的內容或特點一一演出,以供他人模仿或學習。藉由參與及觀賞不同類型的展演活動,可以讓學生增加對各種不同藝術作品的知識,並實地感受其意涵與價值,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運用藝術辭彙說明主觀見解,以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活動後的分享與互動,更可以加深印象與增強對音樂美感的領悟。 學生能被積極參與、觀看與賞析至少三場不同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如:戲劇類、舞蹈類、偶戲類等活動,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媒體、媒材、作品、示範等,用不同角度去鑑賞藝術作品,了解其中較深層與存在的意義,並提出心得與他人分享。 {| class="prettytable" | '''4.3 能熟悉並說明至少三個國內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或展演團體之特色,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 學生能透過各種媒介,蒐集並彙整藝術相關資料,熟悉並能主動說出至少三 個國內、外的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或展演團體,以及了解其相關 的人、事、時、物、地等特色或著名的事項,並且希望指出該藝術創作者或團體最廣為人知的特色,而非只聽過名字卻不知其內容。例如:了解並分辨世界各國不同之音樂創作、與演奏流傳之音樂作品,並能對不同國家、文化、時期、風格及民族的音樂型態加以講述解說。 {| class="prettytable" | '''4.4 能在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展現應有的基本禮儀。''' |} 藉由到藝術展演場所觀賞展演活動(指所有校內外各種形式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戲劇等動態與靜態的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展演的流程與相關規範。並在欣賞展演過程中,能夠表現出合宜的態度與適當的回應,例如鼓掌、喝采、獻花等。讓學生在國中畢業時,無論參與任何藝術活動,都能養成基本的禮儀習慣,成為具有素養的藝術參與者。 {| class="prettytable" | '''4.5 能主動美化家庭、學校及社區環境。''' |} 學生能將藝術課程學到的方法、美感原則等概念,自動自發的實踐於生活 中。例如:在家庭中由自己的房間為美化的起點;在學校可從自己的班級為美化的起點;在社區則從住家周遭或學校周遭為美化的起點,逐漸擴展實踐,並且可以包括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化,如視覺的美化、聽覺的美化、動態的美化等。藉由參與家庭、學校及社區的藝術美化活動,期望學生能在其中扮演適當的角色,發揮藝術的潛能,促進社區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美感與合諧。 {| class="prettytable" | '''4.6 能表現對藝術文化的認同、尊重與關懷。''' |} 建立學生看待藝術的基本態度,能以開放的眼光去審視和賞析各種藝術文化(指各種個人、團體、族群、階級、年齡、性別的多元藝術表現形式),在國中畢業後,對藝術活動(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等)仍能抱持正面的態度,而不會消極的排斥。能夠以尊重的態度去欣賞,了解與體認,以包容的態度欣賞各種不同的藝術文化,以及各種藝術展演型態,進而認知各種藝術文化之差異,並予以認同、尊重與關懷。 <center>'''參、素養指標之運用'''</center> 以下列舉六年級指標之1.1、2.1、3.1、4.1、4.2、及4.4,九年級指標之1.1、2.1、3.2、4..2、4.4、及4.5在教學和評量上的運用予以說明。 ''一、六年級素養指標之教學與評量舉例''' {| class="prettytable" | '''1.1能運用一種樂器,能表現個人唱奏能力並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 ''一、教學舉例''' 教師可組成班級樂隊,主要包含節奏性樂器(例如大鼓、小鼓、鈴鼓、三角鐵、木魚等)與旋律性樂器(例如:直笛、口風琴、手風琴、木琴、鐵琴等)兩大類,利用升旗典禮、才藝發表會或畢業典禮等場合發表,至於不會樂器的同學,也可以用歌唱的方式加入表演,或另以獨唱(或合唱)方式進行表演。至於歌唱教學要指導正確的發聲法,提醒學生勿用喉聲唱,而高年級進入變聲期,直笛的學習,可幫助解決變聲期的困擾,而音高唱不準的學生,更能運用吹奏此樂器提昇音高聽辨力。 ''二、評量舉例''' 歌唱表現的評量向度包含歌詞是否熟悉、節奏與曲調是否正確、音量是否足夠、聲音表情是否能配合歌詞意境等。至於演奏表現的評量可分兩方面,包含演奏技巧與演奏態度,以直笛吹奏為例,演奏技巧包含指法是否正確熟練、運舌是否清楚、換氣是否於適當的樂句、曲調節奏是否流暢、速度是否穩定而不會忽快忽慢、能否表現音樂性等;至於演奏態度的評量,則從觀察記錄學生是否能與他人合作、能否積極參與討論或協助他人、能否提出個人對他人演奏表現的見解等。 {| class="prettytable" | '''2.1 能說出視覺藝術的形式要素。''' |} ''一、教學舉例''' 教師於課堂中先以畫作講解「直線」、「曲線」、「光影」、「對比」、「均衡」、或「反覆」等視覺的要素與形式原則,然後以生活或校園中的事物圖片為例,讓學生從圖片中的建築、植物…中,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結構,與畫作中視覺形式要素間的關係,以深入認識視覺藝術的要素與形式原理。 ''二、評量舉例''' 帶領學生到校園,讓學生從校園的建築、植物…中,去尋找符合「對比」、「均衡」、「反覆」等美感原理的事物,並且說明所尋找到的這個景物,為什麼符合該美感原理。觀察或記錄學生能否找到、能否說明、以及說明是否正確,便可據以評量其對視覺形式要素與原則的理解程度。 {| class="prettytable" | '''3.1 能透過角色的觀察與扮演,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 |} ''一、教學舉例''' 教學上期望學生藉由觀察、模擬、扮演各種角色,包括扮演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性別,甚至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礦物等,讓學生主動思索如何展現角色的特質與扮演過程之合理性。如表演活動--「數字遊戲」。 「數字遊戲」活動的目標在使學生透過肢體思考,並做出各式各樣的數字。首先將同學分組(在教室中,可設定每一排為一組),每組每次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派一個同學上台呈現老師先設定好的數字,讓同學透過肢體呈現數字的形體。上台過的同學不可再上台,做過的動作也不可重複。台下的同學必須要猜出台上同學做出什麼數字。 在此遊戲過程裡,台下學生必觀察台上同學的動作,並猜出答案為何;台上同學必須在限制的時間內做出答案,並且也能夠從先前觀察別組同學表演的過程中、以及在做動作的當下觀察自身,明白如何運用身體各部位才能清楚表達出正確的答案。 ''二、評量舉例''' 至於評量時教師可利用觀察評量、同儕互評、與學生自評等方式為之。評量 的標準可自行設計,例如:「對演出或呈現認真觀察的程度」、「同學是否能清楚的表現主題」、「學生演出或呈現內容的創意」、「學生演出或呈現內容的深度」、「團體合作與溝通狀況」、「表演時的自信與儀態」、「個人在活動過程中的投入與參與度」等。 {| class="prettytable" | '''4.1 能樂於參與及觀賞至少三場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並說出感受和心得。''' |} ''一、教學舉例''' 所謂藝術展演活動並非只能在正式或設備良好的表演場所(例如:國家音樂廳等)中才能呈現,教師為鼓勵學生養成觀賞藝術展演活動的習慣,並樂於參與,不必過份受限於藝術展演活動的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教學上教師可多利用學校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的時機,安排學生觀賞合適的藝術展演活動,例如: (一)校外教學:於學期中校外教學時,安排學生至美術館等地方參觀。 (二)班週會:可利用班週會時間,與學務處或班群合作的方式,邀請表演團體 至學校演出。 (三)寒假或暑假作業:可適度將觀賞藝術活動納入每學期間之寒、暑假作業。 (四)平時作業:平時亦可適當規劃,視學校實際狀況與學生家長之配合情形, 於家庭作業中要求學生自行(或由家長陪同)觀賞藝術展演。 ''二、評量舉例''' 評量的重點一方面在於學生觀賞藝術展演活動的次數,次數越多則可給較高 的評量結果,更重要的在於學生觀賞藝術展演活動後的感想與心得。教師必須要能從學生的觀賞心得中,評量出學生的感受與收穫。 {| class="prettytable" | '''4.2 能認識並描述三個國內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或展演團體,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 ''一、教學舉例''' (一)引導學生說出現在生存的時代特色,給學生看教師收集的相關資料:(如:音樂家、畫家或表演藝術者的時代背景等),詢問學生是否有在舊經驗中看過或聽過,切入相關介紹之人物,進入課程。 (二)播放或呈現(音樂家、畫家、視覺藝術者)著名之作品給予學生欣賞觀察。讓學生發表所聽到或看到的事物,教師引導歸納中作品特色(如:樂段、曲式、作品的形式特質、表演者的身體律動等)。 (三)製作投影片利用單槍投影機,展示介紹者之照片及生平重要事蹟,並延伸至作者的時代背景詳細介紹。 (四)再放一次作品,並設計遊戲讓學生熟悉作品,(如:四季的樂段,讓學生利用身體不同的部位,小組討論,設計小組即興表演動作)。 (五)讓每一組學生都上台表演自己設計的即興內容,表現好的給予加分鼓勵。 (六)歸納重點,請學生上網找相關資料(找出與介紹人物相同時代背景的人物)寫一份屬於自己的觀察報告,教師挑選好的報告與學生分享。 ''二、評量舉例''' (一)闖關遊戲: 1.設計闖關遊戲活動,每個人發放一張闖關卡。 2.分組,說明闖關注意要點。 3.老師當關主,評量學生所學(如:各類藝術家及作品)。 4.給予闖關全通者給予讚美及獎勵,未通過者給予肯定鼓勵。 (二)網頁製作: 將學生個人報告內容,上傳至班級網站,提供瀏覽及意見回饋。 {| class="prettytable" | '''4.4 能樂於美化生活。''' |} ''一、教學舉例''' 讓學生體會整潔、美觀的環境,能讓一個人更健康快樂,且適當的音樂,也能讓提升生活氣氛。再設計一個如掛飾、壁紙等小裝飾品的創作課程,然後請同學將這些裝飾品共同裝飾在教室,或帶回家裝飾在自己家裡,或全班進行作品展覽,挑選適合展覽時播放的音樂,試著將課堂所學應用在生活的美化中。 ''二、評量舉例''' 設計學習單,請學生當「生活美化小偵探」,將生活中看到不夠美觀的地方記錄下來,並紀錄自己平時美化生活的行為,於上課時跟同學和老師分享,學習單和心得分享可作為評量指標。學生平時的整潔表現,也可納入評量項目中。 <center>'''二、九年級素養指標之教學與評量舉例'''</center> {| class="prettytable" | '''1.1 能熟悉一種樂器,能個別或與他人唱奏樂曲。''' |} ''一、教學舉例''' 教師可選擇一首眾所熟悉的歌曲,運用於想要介紹的樂器,並讓學生實際操作演奏技巧,之後進行分組的演奏練習,當學生熟練演奏技巧後,再讓同學輪流擔任演唱與伴奏的角色。歌曲的選擇可配合全校性活動,以營造學生上台展演的機會,例如:午間音樂會、校慶音樂會等,學生從唱奏中可體會音樂的節奏、曲調與音色美感,更能從合奏中獲致以音樂進行人我溝通互動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二、評量舉例''' 教師可從態度表現、唱奏技巧與認知能力三方面評量,態度表現即學生能否專心傾聽教師或同學的演唱(奏),並願意發表或展示個人的演奏經驗。唱奏技巧即學生能否個人獨唱(奏),而當與他人合唱或合奏時,能保持個別聲部曲調與節奏的正確性。有關認知技巧的評量,即學生能否區別不同樂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並能區別不同的演唱(奏)型態,例如:二重唱(奏)、三重唱(奏)、混聲或同聲合唱等。 {| class="prettytable" | '''2.1 能理解視覺藝術的元素與形式原則,並運用於鑑賞與創作上。''' |} ''一、教學舉例''' 讓學生在紙上用水彩進行各種色相、各種色彩漸層的調色練習,再用這些塗好顏色的紙,指定學生根據「對比」、「漸層」、「調和」等形式原則中的任一或兩種,剪貼成一張作品,藉此增強學生對於色彩與美感形式原則的應用能力。 ''二、評量舉例''' 可以實作評量的方式,評定學生能否以形式原則中的任一或兩種,剪貼成一張作品;也可以同儕評量的方式,讓學生以其作品實例,具體說明其創作時運用形式原則的策略,因此,能否深入理解並具體運用,便是評量的重點。 {| class="prettytable" | '''3.2 能透過特定表演形式,以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等表達自我情感與想法,增進群己關係。''' |} ''一、教學舉例''' 學生能設計及規劃表演活動或形式,正確的利用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來表達個體內在情感與想法,並因而增進群己的關係。現以「偶戲」的實例說明如下: 「偶戲」進行時,首先老師先決定一個劇本或故事大綱,再分配同學每四人一組將每個角色以「偶」的方式做出來。每個偶大約三十公分左右,由三個人操作(一人操作頭,另兩人操作一隻手和一隻腳),第四個人負責聲音演出。排練幾次後,即可呈現。 在排練的過程中,所有演員們必須學習揣摩角色的動作、聲音、情感,並且嘗試運用自己的聲音或操作偶的動作加以表現出來。揣摩時,很自然的必須以自己的想法揣想角色的想法,且因為是用偶的形式表現,因此學生可以很安全的表達自我。 活動中,學生都必須先去了解同組的夥伴在做什麼、想什麼,才能夠配合著群體發展自我的動作。或是在彼此討論時,能彼此激盪、發揮想像力,學習互相配合。 ''二、評量舉例''' 評量時教師亦可利用觀察評量、同儕互評、與學生自評等方式為之。評量的標準可自行設計,例如:「故事及表演中的想像力與創意」、「故事的邏輯性」、「團體合作與溝通狀況」、「肢體、聲音、語言的運用情形」、「表演時的參與與投入」、「能否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動作並延伸肢體」、「表演時的自信與儀態」、以及「能對自己組別以及別組的表演做出建設性的評論」等。 {| class="prettytable" | '''4.2 能至少觀賞三場不同類型的藝術展演,多元了解作品的意義,並提出心得與別人分享。''' |} ''一、教學舉例''' 此指標如同前述六年級4.1指標所言內容,只是在學生觀賞心得上有更深入的要求。此處所謂藝術展演活動亦非只能在正式或設備良好的表演場所(例如:國家音樂廳)中才能呈現,教師不必過份受限於藝術展演活動的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教學上教師可多利用學校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的時機,安排學生觀賞合適的藝術展演活動,要求於活動後寫出心得,並提供討論與分享時刻。可利用的時間大致有: (一)校外教學:於學期中校外教學時,安排學生至美術館等地方參觀。 (二)班週會:可利用班週會時間,與學務處或班群合作的方式,邀請表演團體至學校演出,並安排與演出者對話座談。 (三)寒假或暑假作業:可適度將觀賞藝術活動納入每學期間之寒、暑假作業。 (四)平時作業:視學校實際狀況與學生家長之配合情形,於家庭作業中要求學生自行(或由家長陪同)觀賞藝術展演。 ''二、評量舉例''' 評量的重點除要求學生至少觀賞不同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三次外,也要求學生能提升對藝術作品欣賞的能力,除能瞭解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意義,要能與他人分享與討論,並能夠觀賞寫出心得。 {| class="prettytable" | '''4.4 能在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展現應有的基本禮儀。''' |} ''一、教學舉例''' 學校每年定期舉辦學校音樂會,是學生學習觀摩的最佳教材。音樂會前幾日將節目單樣本發給各組,分組討論觀賞音樂會的禮節:1.燈光變暗的用意,2.樂曲結束時應何時鼓掌,3.若要上洗手間要何時出去何時進場,4.應該遵守哪些常規,5.音樂會結束時該於何時獻花,6.演出者進場及退場的時間和地點,7.一般演出(非兒童音樂會)時,幾歲以下不得進場觀賞,8.穿著的服裝為何,9.演出時間大約多長較合適,10.上下台的禮節。 ''二、評量舉例''' 在學校音樂會中參與演出及欣賞者,可以分項的方式進行評量。演出者的受評項目,例如:「預備時的常規」、「穿著的服裝適當否」、「進退場是否正確順利」、「上下台的禮節」、「認為音樂會的時間是否過久」、或「演出時是否專心一致堅持演出的品質」等。欣賞者受評項目,例如:「在觀眾席的常規」、「穿著的服裝適當否」、「鼓掌時機恰當否」、「上洗手間即回觀眾席的時機恰當否」、「認為音樂會的時間是否過久」、或「在音樂會中是否盡情享受欣賞的樂趣,不受干擾」等。 {| class="prettytable" | '''4.5 能主動美化家庭、學校及社區環境。''' |} ''一、教學舉例:''' 教師蒐集優良的教室布置、室內設計、具有特色的校園或社區範例,讓學生和自己的家庭、教室、校園或社區進行比較和討論,指出彼此的優缺點,以及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與改進的方法等。選擇的環境美化範例最好同時包含視覺、音樂等要素,如高雄市的「城市光廊」等。 ''二、評量舉例:''' 讓全班都參與教室布置工作,教師指導工作分配如資料蒐集、討論、設計、製作等,並引導全班參與,請「小老師」幫忙記錄大家的參與狀況,作為視覺藝術評分的依據。藉此讓學生體認美化環境是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少數人的事。
返回至
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素養指標
。
導覽選單
檢視
頁面
討論
檢視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
搜尋
焦點
105年校長辦學績效評鑑
教育優先區評鑑
檔案列表
上傳檔案
轉換doc檔
說明
導覽
首頁
學校首頁
資訊組
資訊室日誌
社群入口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試驗區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